文章

東亞漢字文化圈:日本、朝鮮和越南的文字系統演變

YouTube 影片連結

漢字文化圈是指受中國文化影響,曾經以漢字作為主要書寫系統的地區,包括日本、朝鮮和越南。這些國家目前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國家已經不再使用漢字作為主要文字,但漢字在這些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將探討漢字如何傳入這些地區,以及這些地區如何發展出自己的文字系統,並檢視漢字在其文化中持續轉變的角色。

漢字傳入東亞

  • 朝鮮和越南:由於地理位置與中國接壤,朝鮮和越南在漢朝時期(西元前 202 年 - 西元 220 年)就已經開始使用漢字。當時,朝鮮和越南都是中國的附屬國,漢字的使用成為統治階級和學術領域的標準。越南在西元一世紀時就已開始使用漢字,而朝鮮則始於西元前一世紀。
  • **日本**:與朝鮮和越南不同,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因此漢字傳入的時間較晚。關於漢字傳入日本主要有兩種說法: - 一種是五世紀時,朝鮮半島百濟的佛教僧侶將漢字帶入日本。 - 另一種說法是在唐朝時期(618 年 -907 年),日本的遣唐使將漢字和中國文化帶回日本。

    語言差異與文字調適

    日語、韓語和越語與漢語屬於不同的語系,在語法和發音上存在很大差異。為了讓漢字更適應自身的語言,這些地區發展出不同的方法來調整漢字的使用方式。

    日本

    • 萬葉假名:日本人最初使用漢字的方式是「萬葉假名」,保留漢字的發音,但捨棄其含義。例如,用漢字「阿」來表示日語中的發音「a」。
    • 平假名和片假名:萬葉假名發展成為兩種不同的假名系統: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源自於萬葉假名的草書形式,而片假名則是由萬葉假名的楷書形式簡化而來。
    • 訓讀和和製漢字:除了假名之外,日本人還發展出「訓讀」和「和製漢字」來應對日語與漢語的差異。「訓讀」指的是用日語固有的詞彙來讀漢字,而「和製漢字」則是日本人自創的漢字,用於表示日語中沒有對應漢字的詞彙。例如,日文中「金」的訓讀為「かね」,而音讀則為「きん」。

    朝鮮

    • 吏讀:朝鮮半島早期使用漢字的方式是「吏讀」。這種方法類似於日本的萬葉假名,利用漢字的發音來標記韓語的語法和詞尾。
    • 諺文:1443 年,朝鮮世宗大王組織學者創造了「諺文」。諺文是一種表音文字,由子音和母音組成,用於拼寫韓語的音節。一些學者認為,諺文的設計靈感可能來自於當時蒙古使用的八思巴文。

    越南

    • 喃字:越南在十世紀脫離中國統治後,發展出「喃字」系統。喃字是一種模仿漢字造字原則的自創文字,用於書寫越南語。
    • 拉丁字母:十七世紀時,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根據越南語的發音,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建了越南語的羅馬拼音系統。這個系統在十九世紀法國殖民統治期間得到推廣,並最終成為越南的官方文字。

    表音文字的崛起與漢字的衰落

    十七世紀以來,西方文化開始傳入東亞,表音文字的優勢逐漸受到重視。表音文字學習成本低,傳播速度快,有助於提升識字率。

    在日本,16 世紀接觸西方文化後,開始出現了關於日語應該使用哪種文字的爭論,主要有三種觀點:

    • 假名派:主張只使用假名書寫。
    • 羅馬字派:主張使用羅馬字拼寫日語。
    • 新文字派:主張創造新的文字系統。

    最終,日本在二戰後確立了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混合使用的書寫系統。

    在朝鮮半島,北韓在 1948 年全面廢除漢字,只使用諺文。南韓則在 1970 年逐步轉向全諺文,但漢字教育議題仍存在爭議。

    越南在經歷法國殖民統治後,拉丁字母逐漸取代漢字和喃字,成為官方語言。

    漢字復興的浪潮

    儘管漢字在這些國家已經不是主要的文字系統,但近年來出現了漢字復興的趨勢。主要原因有兩個:

    • 文化傳承:古代文獻大多使用漢字書寫,現代人難以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
    • 經濟發展:隨著中國崛起,學習漢字成為與中國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韓國,漢字教育政策搖擺不定,反映出社會對漢字的複雜態度。

    在越南,學者呼籲恢復漢字教育,認為放棄漢字是對文化的損失。

    東亞漢字文化圈的現況與未來

    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文字演變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最初完全使用漢字,到發展出各自的文字系統,再到如今的漢字復興,這些變化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交流、政治變革和社會發展。

    日本

    目前使用漢字、平假名、片假名混合的書寫系統。

    韓國

    主要使用諺文,漢字教育存在爭議,部分大學將漢字考試作為畢業門檻。

    越南

    主要使用拉丁字母,但民間出現漢字復興的聲音。

    結語

    儘管這些地區的文字系統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漢字仍然在這些地區的文化和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未來,漢字在這些地區的角色將如何變化,值得持續關注。

  • 本文章以 CC BY 4.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