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字分割與精靈文字型的直播心得
從文字分割功能的討論,延伸至精靈文注音字體的設計思考,以及 Here Unicode Mate 工具的更新討論。一場結合技術與設計的深度對談。
🎥 https://youtube.com/live/Pc639T4CouM
這次的直播橫跨了文字處理工具、字型設計和程式開發等多個領域,讓我們一起探索了不少有趣的發現。特別感謝 But 網友的熱情參與,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和經驗分享。
文字分割的探索
在直播開始時,我們討論了中文文字分割(Text Segmentation)這個議題。身為經常使用程式編輯器的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中文文字分割對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分享一個實用的 VSCode 設定小技巧:
1
"editor.wordSegmenterLocales": ["zh-hant", "zh-hans", "ja"]
這個設定能讓 VSCode 更好地處理中文、日文等 CJK 文字的分割,讓編輯體驗更加順暢。
意外重逢的驚喜
令人驚喜的是,Here Unicode Mate 工具的原作者 But 也加入了今天的直播。雖然他笑稱因為年代久遠,連自己也忘了如何更新工具,但這反而讓我們的討論更添一份真實感。在示範快捷鍵功能時,我們發現 cmd + I
與其他工具有所衝突,這也提醒了我們在開發工具時需要考慮的相容性問題。
精靈文字型的創新思考
討論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精靈文注音字體的設計方案:
- 分出大小寫的可能性(參考亞美尼亞或喬治亞字母)
- 為一聲設計聲調符號的想法
- 以橫線分隔字音的方案
個人較傾向第一個方案,因為這種設計既保持了語言的自然性,又能提升可讀性。而第三個方案雖然明確,但可能過於機械化,失去了語言的優雅感。
字距與標點的細節
在討論歌德體時,我觀察到 hyphen 字符的間距稍嫌鬆散,建議兩側各收緊約 50 個單位。這讓我想起之前製作的注音連字系統專案,也更加體認到程式設計知識在字型設計中的重要性。
新的靈感與計畫
在討論精靈文字型的設計時,我提出了將英文字型轉換為注音字體的構想。有趣的是,But 也分享了他十年前開發的注音與拼音互轉工具的經驗。這些深入的對話不僅豐富了我對字型設計的認知,也為未來的專案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結語
透過這次直播,我深刻體會到技術與設計的跨界對話何等重要。這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創意的碰撞。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討論機會,讓我們一起推動台灣的字型設計發展。
回看整場直播,特別感謝所有參與的朋友們。如果你對這些主題有興趣,歡迎訪問我的部落格,了解更多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