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AI 時代的第二大腦革命

從封閉平台到開放系統的知識管理進化史。分享我如何透過開放架構、AI 深度協作與客製化設計,打造新一代的第二大腦系統。

AI 時代的第二大腦革命

YouTube 影片版

最近這一年,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我也不斷在探索如何將這些強大的工具整合進我的工作流程中。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需要重新思考並改造自己的第二大腦系統。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突破封閉生態的限制

身為一個長期的數位工具使用者,我從早期的 Word、Evernote 一路用到了 Notion。 Notion 確實是一個功能強大且介面友善的筆記工具,它提供了桌面版和手機版的同步功能,讓我能隨時隨地存取我的筆記。

然而,隨著我開始深入使用 AI 工具,我漸漸發現 Notion 的限制。 起初是從一位朋友提出的觀點—— Notion 過於封閉,用戶對自己的資料沒有完整的自主權。 當時我並未特別在意這個問題。

直到我開始嘗試將 AI 整合進我的知識管理系統時,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明顯:

  1. Notion 的資料格式過於特殊,難以直接與外部工具整合
  2. 資料存取受限於平台,不利於自由運用
  3. 平台內建的 AI 功能尚未成熟
  4. 難以實現高度客製化的 AI 應用

這些限制讓我決定要跳脫出 Notion 的生態系,建立一個更開放、更自由的第二大腦系統。

新系統的三大核心理念

在重新設計我的第二大腦系統時,我特別注重三個核心概念:

1. 開放架構

採用開放的檔案格式(如 Markdown),避免被特定平台綁定。 選擇的工具都需要支援這些開放格式,確保資料的自由度和可攜性。

2. AI 深度協作

系統設計要能與各種 AI 工具高度整合,特別是文字處理和創作輔助方面。 這也是我選擇 Zed 作為主要編輯工具的原因之一。

3. 客製化設計

依據個人的思維模式和工作特性來打造系統。 這點特別重要,因為每個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習慣都不盡相同。

實務架構設計

我的第二大腦系統分為兩個主要的知識庫:

外部知識庫

  • 網路資源與參考資料
  • 未經處理的原始資訊
  • 使用 Obsidian Web Clipper 快速收集

內部知識庫

  • 個人筆記和心得
  • 經過消化的知識內容
  • 創作和專案相關資料

這兩個知識庫都使用 Git 進行版本控制,存放在 GitHub 私人儲存庫中。

知識流動與工具串接

輸入端

  1. 使用 Obsidian Web Clipper 收集網路資源
  2. 透過 AI 工具(如 Perplexity、Falo)進行初步整理
  3. 使用 Obsidian 行動端進行即時記錄

輸出端

  1. 使用 Zed 結合 AI 輔助進行創作
  2. VSCode 處理程式開發相關工作
  3. 多媒體內容使用 Adobe 系列工具製作

心得與建議

這套系統的優勢在於它的靈活性和開放性,讓我能夠根據不同需求選擇最合適的工具。 尤其是在 AI 快速發展的今天,這種靈活性變得更加重要。

建議大家在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腦系統時,可以參考這些想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和使用習慣來調整。 畢竟,最好的系統就是最適合自己的系統。

結語

這次先跟大家分享我重建第二大腦系統的緣由和基本架構。 下一篇文章我會更深入介紹 Zed 編輯器的使用心得,包括它如何與 AI 工具協作,以及一些實用的功能特色。

如果你也在使用類似的工具,或是有不同的系統建構經驗,歡迎在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何在 AI 時代更好地管理我們的知識。

本文章以 CC BY 4.0 授權